你想了解有關電動車和自動駕駛的一切 | 二零二四年四月季刊

by Mimi Sia

二零二四年四月季刊
內衣誌季刊

你想了解有關電動車

自動駕駛的一切

圖片來源 : afdc.energy.gov

文章撰寫: Andrew Sia

請分享本期文章 !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

出版者的話

圖片來源 : byd.com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帶領你了解了汽車產業,我們看到了,實際上電動車技術的構思比使用汽油的汽車早了五十多年。 感謝愛迪生,美國著名發明家,他的發明帶來了各種技術,造福全人類。

我們講述了比亞迪的故事,比亞迪是中國最大的電動車生產商,也許現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動車生產商。 在中國,電動車製造商眾多,正在爭奪市場,這已經是一個殺戮場,他們以更低的價格互相壓價。

我們也提出了自動駕駛這個話題,這是我們必須關注的領域。 它可以改變我們在城市和高速公路上旅行的觀念,我們要求你仔細閱讀這篇文章。

介紹

電動車是汽車工業的演變。 但令我們驚訝的是,這個説法的構思比我們原本想像的還要早。 我們回顧過去,汽車的發明應該是提到德國工程師Karl Benz,他發明了第一輛以內燃機為動力的汽車。

Benz的第一輛汽車,也稱為賓士專利車,於1885年首次完成,並於1886年獲得專利。它是一種後置單氣缸引擎、以汽油為燃料的三輪汽車。 該車輛被認為是第一輛真正的汽車,因為它是第一輛由內燃機驅動且專為公路上的個人運輸而設計的汽車。

這也為現代汽車工業奠定了基礎。

早年,我在我家附近的奔馳陳列室裡看到了一輛複製品,就買了它並發付運到當時在香港的公司總部。 我在接待處展示了這輛三輪車,它的樣子很像馬車,只不過它不是由前面的馬拉著,而是由安裝在後面的單氣缸發動機提供動力。 我的許多客人和顧客都在車上拍照留念。

後來,這輛三輪車被捐贈給香港浸會大學,原本是用來展示的,後來大學撥作籌款拍賣了。 這是我最大的遺憾。

這篇文章是我整理了兩篇不同標題的文章,由於汽車工業具有將汽車工業提升到新水平的巨大潛力,這導致我們在地緣政治舞台上競爭,這是最不幸的。

首先經過我的探索,電動車(EV)發明於19世紀初。 你能相信嗎?  第一輛電動車是由蘇格蘭發明家Robert Anderson於 1832 年發明的,這要比使用汽油發明的汽車早了 50 多年。

它由不可充電的原電池供電,使其成為最早的電池供電交通工具之一。

電動車的現代化發展和商業化始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 1881年,法國發明家Gustave Trouve製造了一輛電動三輪車。 1888 年,德國發明家 Andreas Flocken 發明了一款由電池組供電的電動車。

但電動車領域的一位著名人物是愛迪生,這位美國發明家以其在燈泡和其他創新方面的工作而聞名,他相信電動車的潛力,並嘗試了各種電池技術來提高性能和實用性。

儘管電動車很早就引起了人們的興趣和發展,但它仍然面臨著汽油動力汽車的競爭,由於內燃機技術的進步和汽油的供應,汽油動力汽車變得更加流行。

直到20、21世紀,隨著人們對氣候變遷和污染的擔憂,以清潔能源著稱的電動車才開始重新流行。 現在它正在引領現代電動車的開發,例如特斯拉、日產、雪佛蘭等許多公司的裝配線生產的電動車。

我們現在為你帶來我們之前準備的兩篇文章 – 比亞迪和電動車,即自動駕駛。 我們要知道,以中國的野心,他們不會給西方留下任何生存空間,他們要向世界證明他們是最偉大的。

你想知道關於比亞迪的一切

圖片來源 : en.byd.com

比亞迪最初是一家電池製造商,並於2007年展示了首款電動車型,在廣州車展上,比亞迪因品質問題而受到批評,但今天,它在2023 年全球純電動車銷量已超過特斯拉。

讓你知道比亞迪代表“構建你的夢想”。 是不是很浪漫呢?

比亞迪由王傳福於1995年創立,最初為摩托羅拉和其他消費性電子公司生產電池。 2003年,比亞迪在西安購買了一家生產汽油動力汽車的工廠。

2008年,華倫·巴菲特以2.3億美元收購了該公司近10% 的股份,其創始人王傳福的目標是在兩年內將電動車銷往美國。 由於成本和汽車的行駛里程,他嘗試將重點放在油電混合動力汽車上。 2011年開始交付混合動力汽車。

到了2012年,汽車產量已經趕上需求,中國的消費者也變得更加挑剔。 跨國汽車公司提供更時尚的設計,比亞迪銷量大幅下滑。 2016年,王傳福聘請了一位奧迪設計師,並帶來了數百名汽車工程師,開始重新設計比亞迪。 他還想出了用鎳取代業界標準化學物質為鋰電池充電的方法,即使用更便宜的鐵和磷酸鹽來取代鈷和錳。 但其早期廉價的化學品也會在短途旅行後也會耗盡。 到 2020 年,比亞迪推出了刀片電池,並以鎳鈷電池的一小部分成本增加了續航里程。

那一年,特斯拉開始在中國大量生產和銷售汽車,電動車開始受到歡迎。 特斯拉也開始在其較便宜的車型中使用磷酸鋰電池,與比亞迪更便宜但續航里程較低的汽車相比,特斯拉車型的續航里程更長,而且價格更高。

比亞迪的 Seal 車型四分之三的零件由其生產,節省的成本來自更便宜的鋰鐵和磷酸鹽電池。 中國憑藉著勞動力的優勢,其發展速度一直很快,在深圳擁有自己的工業園區。 比亞迪生產了中國汽車市場40% 的份額,預計2025年將超過50%。

比亞迪銷量80% 以上在中國,過去兩年每年成長100萬輛,其成長速度是該行業幾十年來未曾見過的。 上一次是 1946 年通用汽車公司,此前四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暫停了載客乘用車業務。

在中國,正在建造的工廠數量是其市場吸收能力的兩倍,這是中國計劃經濟戰略的典型特徵,這也會在內部引發價格戰。 比亞迪推出了一款名為 Seagull 的新車型,起價僅為 11,000 美元。 由於房地產危機和股市下跌,消費者對花錢持謹慎態度,比亞迪的低成本使其比大多數競爭對手擁有更好的生存地位。

比亞迪還是有優勢的,2011年他們開發了插電式混合動力車,佔比亞迪在中國銷售的近一半。

在自動駕駛領域,BVD 重新開始了一年前暫停的專案,他們聘請了4,000 名工程師致力於自主技術,並計劃在該領域投資 140 億美元。

如今,比亞迪正在巴西、匈牙利、泰國和烏茲別克斯坦建造裝配線,並準備進軍墨西哥和印尼。 它也正在迅速進入歐洲市場。

作為電動車出口大國,正在打造全球最大的汽車運輸船,比亞迪探索者一號已攜帶5,000輛電動車從深圳首航,預計2月21日抵達荷蘭。

它在歐洲市場的快速佔領已經驚動歐盟調查中國政府的補貼,這可能最終導致進口關稅, 2008年至2022年的年度報告中已顯示政府援助總額為26億美元

中國下一個征服的戰場-自動駕駛

圖片來源 : theurbanist.com

你還記得武漢這個城市嗎? 它在 2020 年初因 COVID-19 大流行而臭名昭著。 現在,武漢正成為中國自動駕駛的重要測試中心。

美國從2008年就開始開發無人駕駛汽車,但中國從2013年才開始開發無人駕駛汽車,累計行駛里程達到7,000萬英里,與美國持平。

去年,武漢有 500 輛機器人計程車,主要由百度,中國相當於Google的運營,它記錄了超過 73 萬次叫車出行,而鳳凰城、舊金山和洛杉磯的訂單總數超過70 萬次。 這是根據Google母公司 Alphabet 旗下自動駕駛汽車開發商 Waymo 的數據得出的結論。

這是在北京的自動駕駛中心得到的數字,每輛機器人計程車都由坐在駕駛台上準備幹預的人員遠端監控,這種監控是其監管機構所要求的。

在美國,它形成了不同的觀點,並堅持認為完全自動駕駛汽車應該負責在道路上做出每一個駕駛決定,而不是依賴人類駕駛員,無論是在車內還是遠端。

除了武漢和百度之外,中國還有以聚智科技和AutoX為首的測試區。 中國的許多電動車開發商,包括全球最大的電動車生產商比亞迪,都有自己的內部團隊開發先進的駕駛輔助系統,這是自動駕駛的先驅。我們聽說中國政府這次非常謹慎,希望確保它比人類駕駛安全十倍,然後才能更大規模地推廣。

但美國在支持自動駕駛關鍵領域的多項技術方面仍處於領先地位,這是指機器學習和感測器。 在這方面,中國有強大的領導團隊,但一般民眾的經驗還不夠。

中國已經設定了目標,希望在2027年擁有能夠大規模商業化的關鍵技術。在企業利用城市網路和路邊攝影機的能力方面,5G的廣泛覆蓋和數位地圖是中國的優勢,此類網路因中國安全機構實施大規模監控而受到國際批評,與西方司法管轄區相比,這使中國具有優勢。 畢竟,安全駕駛的機器學習完全取決於數據,而數據有助於做出更好的決策。

這兩個國家都在預測演算法和感知軟體上投資了數十億美元,每個國家都在尋求技術安全。 2021年,美國被認為領先中國60%,但如今差距已縮小至50/50

中國的成功得益於政府的大力支持、 可以對研究和數據進行投資,以及消費者對新科技的接受態度。 與西方世界不同的是,任何超前的想法都會受到政客的挑戰,這使得國家很難團結起來。

為了讓美國和自由世界迎頭趕上,開源無人駕駛汽車軟體必須放在一個開放的平台上,並鼓勵更多的IT公司參與。 如果自動駕駛能夠在中國取得成功,要知道武漢是一個千萬人口的城市,如果可行的話,它可以涵蓋城市駕駛的所有危險。

在所有挑戰中,始終存在著完善責任和保險的法律架構。

現在,機器人計程車看起來有些古怪,因為乘客被留在後座上的有機玻璃螢幕後面,該螢幕阻止乘客在乘坐過程中試圖取回控制權。即使你被允許坐在前面,乘客也不能操縱方向盤。 展望未來,汽車需要重新設計,為乘客提供更多空間。 我可以想像這次的旅程更像是飛機之旅,機艙裡會提供更多的休閒,只不過這次不會有飛行員和副駕駛員,「機器人」將接管。當我們越野時,它會為我們帶來更多的風景,我已經能感受到那種寧靜,並尋找革命性的體驗。

但我們從字裡行間讀到,中國希望領導世界並贏得這場比賽,知道現在是中美關係緊張和貿易壁壘,包括對美國技術和電腦晶片的控制,受到控制的時期,無人駕駛產業將被推動並成為地緣政治問題。但如果所有這些差異都能被克服並共享數據,就可以推動無人駕駛汽車產業向前發展。 如果兩國能夠放下分歧,我們有很多東西可以分享。

畢竟,世界上有 81 億居民,而我們的平均年齡可能已經是 76.4 歲了。 知道誰贏誰輸真的很重要嗎? 光明的未來擺在我們面前,讓我們能夠化挑戰為造福全人類的機會是最為重要。

圖片來源 : internationalbanker.com

You may also like